雨补鲁之恋(组诗)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种豆雨补鲁

在雨补鲁天坑

守一两亩田

荷锄一畦畦豆坑

种下一颗颗扁豆

休憩之余,喝一碗浊醪

遥看山花烂漫,静听鸟鸣

当火棘籽红遍山野

噪鹃就啼出一个茵茵长夏

扁豆举起一串串紫花

绿风在豆田趔趄回旋

似一个微醉的五柳先生

扁豆花田的风

扬起布依族老人的衣裙

挎篮装满紫色扁豆

仿佛青葱年华泛黄的笔记本

写下青涩而多梦的诗篇

独坐雨补鲁山

一条小路

独自走进雨补鲁天坑人家

哒哒的牛蹄声叩响归路

沉甸甸的钎担压弯布依族老人的腰

石瓦房泛起炊烟

烩扁豆、煮南瓜和炒腊肉

召唤匆匆步履

南酸枣树惬意时头顶白云

多愁时吹吹风,伤悲时沐雨

坚挺的脊梁不言苦和累

一百六十多户人家,方圆几十亩地

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轮回中

共筑一方秘境

尽飨至味烟火

与雨补鲁天坑对望,发现

穷途变得柳暗花明

与雨补鲁地漏对视,始觉

天坑之瞳辽阔而澄明

酸酸甜甜南酸枣

一棵高大粗壮的南酸枣

耸立在雨补鲁天坑中

它牵过白云,捧过小鸟

承接风雨,挂过落日

更酸过甜过童年的味蕾

百年风风雨雨,这棵南酸枣

陪伴寨中一批批稚子

陪他们老,陪他们魂归雨补鲁

一颗颗黄澄澄的南酸枣果

在布依族老人的簸箕中飞舞

一块块酸枣糕吃在嘴里

甜在经年后的梦里

寨中又一批稚子来到它的脚下

它挥一挥枝丫

无声的亲近有永恒的陪伴

在雨补鲁,听石头诉说

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历史

在亿万年的时光里

这里的石头就有了生命

在一双双神笔马良的巧手中

一些石头化作脚下的石板路

伸向雨补鲁古寨的时光深处

一些石头化作布依族老太手下的碓窝

舂出辣椒的辣和酥麻的油香

一些石头化作石屋

为天坑人家遮挡岁月的风雨

一些石头化作一架架石梯

帮助雨补鲁人登上日子的高处

一些石头化作地漏

不管再多的洪水猛兽

都叫它们乖乖钻入其中

一些石头化作玩具

成为孩子童年的眷念

漫步雨补鲁天坑

耳畔犹似传来

一块块石头的倾诉或呓语

历史的浑厚与古寨的温情共叙

仿佛半山清泉

淙淙流淌的水声

地漏时光

八九十平方米的雨补鲁地漏

若一个巨大漏斗守护天坑人家

免遭洪水猛兽吞噬

在天坑绿色的田野中

雨补鲁地漏蛰伏成一只独目兽

以雨水为食

以人们的欢笑为乐

人们躺在雨补鲁地漏里

谛听大地心跳

人们奔跑在雨补鲁地漏中

重拾童年时光

世俗的疲乏

似乎在一阵风中消散

我呼叫

雨补鲁地漏中奔跑的孩子回家

他们仿佛置若罔闻

直到我们穿行扁豆花田

孩子们还在漫谈地漏之乐

或许地漏这只独目兽

比我这个父亲更深得孩子欢心

天坑之春

春风吹红

雨补鲁天坑路畔的野花

吹出石屋的对联和红灯笼

也吹黄天坑田野的油菜花

俯瞰雨补鲁天坑人家

油菜花在风中起起伏伏

仿佛汹涌澎湃的金色浪花

一缕缕炊烟围着古榕树起舞

煮甜酒的米香和烤腊肉的肉香

漫溢在初春的空气中

一支支礼花在稚子的笑声中炸响

三三两两的游客迷失于石板路

石屋、石梯、石磨、碓窝

甚至是犁头、钎担、连枷和一袭蓑衣

都能让“长枪短炮”摁下按钮

都可触动深埋心底的乡愁

一只只小狗要么嬉戏,要么打盹

仿佛来往的游客是它们的背影

一群麻雀于石墙惊飞,又落下

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安静写生

天坑田野的那一层层金色浪花

不知何时已奔涌到老人的画纸上

作者简介:黔屹,本名余海,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剩余0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