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曲电影在“虚实相生”中探寻中华之大美

打开文本图片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戏曲的种类多达350余种。不同的方言体系、生活习俗造就了地方剧种个性十足的表演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故事题材。而当戏曲被搬上大荧幕之后,电影本身多元包容的表达手段便让戏曲的多元性和地方特色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电影编导演如费穆、桑弧、黄沙、岑范、崔嵬、吴祖光、黄佐临、杨小仲、俞仲英等,皆以满腔热忱和敬畏之心投入戏曲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他们与当年的戏曲表演大师们共同完成了大批时代经典: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评剧电影《刘巧儿》、京剧电影《杨门女将》《野猪林》、昆曲电影《十五贯》、沪剧电影《罗汉钱》、锡剧电影《双推磨》等。(剩余4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