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走出去”经验探赜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作为文化符号和媒介纽带的戏曲艺术,具有承载民族身份认同、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该领域的实践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积攒了洋洋的经验。早在1735年,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的法译本元杂剧《赵氏孤儿》便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该剧本被认为是“西方译介的第一部中国纯文学作品”。1尔后,英、德、意、俄等多国语言所转译的《赵氏孤儿》相继而出,欧洲剧坛对该剧的译介、评论、改编与搬演等尝试让这一股“中国剧热”的文化风潮足足刮了一世纪有余。(剩余3251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