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的“中国心灵”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心理学家荣格在瑞士波林根决定对谜一样的《易经》发起冲击,他第一次拿起了芦苇秆,在那棵百岁梨树的树荫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根据传统,他本应拿着耆草,由于找不到耆草,只好用芦苇代替了。

奇怪的是,经过一番摆弄,这些芦苇秆竟然发生了奇妙的反应,它们与他的思维过程形成了有意义的联系。不久,他见到了德文《易经》的翻译者卫礼贤。(剩余3057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