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对《老子》“失道而后德”的批判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内容提要 朱熹曾多次评议《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批判老子将“仁义”排列于道、德之后,认为“道”离了“仁义”则“无道理”,反对老子对道、德关系的支离,阐明儒家视域下“道”之内涵。朱熹非老的基点,是出于确认道德本体的需要,体现出儒家将本体与道德伦理紧密联系的思想特质。就道体论来说,朱熹吸收了老子之“道”的思维方式,但批判老子之道体空虚、缺少实在性内涵。(剩余12201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