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惑”之异看孔子的道德理性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内容提要 据《论语》及其他早期儒家文献记载,“疑”与“惑”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疑”是因对象本身不确定故内心无把握的认识层面原因所致,“惑”则有因主观情绪或情感偏失所致之惑乱、迷惑和糊涂等义。“疑”可通过学问增长解决,而与情感相关的“惑”,认识上的闻见多寡不一定能消除。孔子“四十不惑”意味着可以理性眼光面对事实本身,不受内心情感和情绪的干扰,同时不受欲望影响,而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剩余12289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