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的建构 创作中的探索
——建国十七年河北民族器乐创作图景
建国十七年(1949-1966)是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发展进入全面探索的建设阶段。这一时期,专业音乐学院的相继建立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从事民族音乐教学、表演和创作的队伍。“纵观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音乐创作,无论是声乐体裁还是器乐体裁,绝大多数优秀作品都较为鲜明地表现出对民族化的探索与追求。”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民族器乐独奏作品有笛曲《喜相逢》(冯子存曲)、《姑苏行》(江先渭)等,笙曲《凤凰展翅》(董德洪编曲)、唢呐曲《节日》(赵春亭曲)等,管子曲《江河水》(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安、谷新善编曲)等,二胡曲《赛马》(黄海淮曲)、《秦腔主题随想曲》(赵震霄、鲁日融编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曲)等,板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编曲)、琵琶曲《彝族舞曲》(王惠然曲)等,筝曲《庆丰年》(赵玉斋编曲)、《战台风》(王昌元曲)等,合奏作品有《春节组曲》(李焕之)、《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节日序曲》(施万春、魏作凡、徐志远曲)等。(剩余46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