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莫愁》,共享成长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初逢《莫愁》,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正在读师范学校。在学校阅览室,《莫愁》杂志新颖的刊名、精美的排版、丰富的内容、清新的文风,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之后就成了我每月必享的精神加餐。《莫愁》的三年陪伴,激发了我对妇女儿童群体的关注,让我领悟到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之人的巨大差别,而我即将从事的乡村教育事业,正是须差别化、个性化进行的爱心良心恒心之工作,必然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剩余1224字)

试读结束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