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条,也不妥协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1年在完成了《伊斯坦布尔画家》后,我遇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对于这类非视觉非造型类的艺术,它的艺术性何在?又或者说:艺术如果不是新的视觉经验的创造,那么它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又该如何理解?那几年我独自或者与其他艺术家一起发起策划了一些替代空间展览,如2012年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创作与流通的云上展览“无形资产”,同年与辛云鹏、梁半、苏钶、李明等艺术家一起策划通过电台与语音呈现作品的“传说”。(剩余6375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