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传神写照”论发覆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传神写照”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个重大的美学命题,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却从未征引此术语,但仔细考究,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是有大量相关理论存在的,刘勰吸收了顾恺之“传神写照”论中的思想精华并加以改造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在本体论中,《原道》篇指出“神理”是文学产生的根源,在对“文”的本体追问中呈现出了“神”的审美意蕴;在创作论中,从审美想象的过程出发,与“传神写照”中的“迁想妙得”相似,但不同的是,刘勰将“想”更为具体化,融入了“志气”和“辞令”,认为二者是传递“神思”的关键机枢;在作品论中,《风骨》篇中“风骨”(“情”“志”“理”“神明”)和“采”(“文辞”“词采”)对举,“采”就是为传达出“风骨”的精神内蕴而服务的;《隐秀》篇更加侧重于对意象的描写,类似于“传神写照”的审美途径,即以“隐”写“秀”;在接受论中,通过对“神明”“神异奇伟”和“精诚忠信”的心理感受来感知“神明”的存在。(剩余1070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