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化”的精神到精神的“物化”
——美好精神生活的遮蔽与祛魅
[摘 要]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与作为“异化”的物化。面对资本逻辑下人的精神被“物化”(异化)、美好精神生活被遮蔽的现实,参照马克思“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是同一条道路”,精神的“物化”(异化)也要用“物化”(对象化)的精神去扬弃。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过程中,将其精神的内涵注入物,涵养物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再使物达成对精神的濡养,最终使精神内在否定和突破物的界限,在更高水平上建构美好精神生活,以此实现“物化”(异化)的精神到精神的“物化”(对象化)的自我扬弃。(剩余1014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