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北作为隐喻:论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地域书写与跨域共鸣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一场关于隐喻理论的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这一观点在促使人类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转向认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饰语言的表达方式,它存在的本质原因被归结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简单来说,隐喻就是人类对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的驯化方式。(剩余5802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