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东北”,还是一种曾经黯淡的“阶层趣味”

——论互联网文化与“东北文艺复兴”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东北文艺复兴”是个复杂的概念。体裁上,它涉及小说、说唱音乐、电影、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语境上,它既是文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既有学者、批评家专业性视野中的一面,也有互联网自发兴起,意图与传统、精英审美相对抗的一面。

“东北文艺复兴”并不是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第一个呈现出这种“双面性”的现象,但它的发展轨迹有历史性的特殊意义:它最先产生于互联网、产生于无数“无名者”口中,之后迅速被创作者、研究者借用;专业话语或主流话语可以将其“改装”,但没法再像对待“底层文学”等概念时那样“同化”它——最终“东北文艺复兴”以强烈的“阶层趣味”,让“无名”的大众与资本、技术助推的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算法一起,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合围”。(剩余11979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