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地域性与“听读”的博弈
——方言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当下性”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方言写作”现象不可忽视。从早期韩邦庆用吴语写《海上花列传》、鲁迅用绍兴方言写《离婚》,到后来林斤澜以温州方言写《矮凳桥风情》、金宇澄用沪语写《繁花》,方言写作未曾断绝,并随着《繁花》影视剧改编进一步兴盛。然而,“方言”与当下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如何构成有效的艺术生产力?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洪子诚认为,此时的文学处于“一体化”特征,“这涉及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风格,文学各文类在艺术方法上的趋同化的倾向”?譹?訛。(剩余390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