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零余者”与“多余人”形象

——以《沉沦》与《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第一个具有极强概括性的“多余人”形象。中国作家对其进行延伸再塑造,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呈现出“零余者”的人物形象。“零余者”与“多余人”无疑既存共性亦存差异。本文以《沉沦》与《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形象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零余者”与“多余人”进行时代背景、形象特征、表现形式上的比较分析,发现两类文学形象的共性与差异、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取向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以及其深刻的社会价值。(剩余5222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