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进展与反思
摘 要:本文阐述标准化病人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选择与分类、实施环节与流程及临床教学效果,总结当前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今后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提出展望,以期更好促进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医学教育,评判性思维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48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医疗环境的转变与就诊人群对自身权益意识的提高,真实病人往往拒绝如“试验品”一般被初学者进行问诊、检查或操作[1],这使得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学生过程中首选容易沟通者而非疾病最典型者,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无与带教疾病相匹配的病人”情况[2],临床教学工作质量受真实病人的影响而具有不固定性;且真实病人对初学者的犯错包容度较低,初学者不到位的言行可能加剧日益激烈的医患矛盾,也使得初学者在初次面对临床病患时承受了较重的心理负担[3]。(剩余882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