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踪迹:试论“十七年”电影中的“进城”与“下乡”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在《想象中国的方法》中,王德威认为,“没有城市,何来乡土?乡土意象的浮现离不开都会的对应存在”,它们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①。有趣的是,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也深刻体现在“十七年”社会主义时代的电影叙事中,即此时的电影往往在单纯的农村生活之外,也会隐约透露出关于城市的“信息”。这些若隐若现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城市的绝佳路径。(剩余14943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