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产的“隐形偏离”:社会组织“援助—受助”行动逻辑及其形成机制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合作生产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产全过程为核心,意在打破传统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明显界线,进而围绕合作生产的议题实现价值共创。然而,在现有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行体系实践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在不同层面上产生了“隐形偏离”现象。本文以H机构执行“牵手计划”项目的实践为例,基于合作生产理论视角,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偏离现象背后蕴含的逻辑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多元合作主体在服务授权、服务设计、服务递送、服务评估的“援助—受助”行动中发生着不同层面的“隐形偏离”,这种“隐形偏离”具体表现为绩效式授权与有限自主责任、需求共识合谋与沉默附和应对、理性计算行动与被动专业依赖、绩效结果导向与主动遵从策略。(剩余19404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