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孙古道科学考察侧记
    2023年9月11日至2023年9月18日,我们应邀参加由新疆阿克苏拜城县组织的“乌孙古道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肖方 李承森 杨健 李肖 吐逊江 江涌航 夏鑫鑫
  •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
    2023年11月1日上午, 南极科考队队员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前往南极大陆,开启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
  • 中国开启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于2023年7月12日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每一次的启程,都让中国科学考察队收获累累硕果。
  • 你了解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吗?
    夏季可容纳20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为什么要建立这些科学考察站?考察站选址不同,在科研功能上也各有其特色。
  • 世界尽头的奇迹
    知识小卡片2004年7月28日,我国建成了拥有全球极地科学考察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的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我国成为第8个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本刊综合
  • 科学探索无极限极地科考铸辉煌
    2023年,执行我国第13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船,首次破冰抵达北极点,并在北极点区域开展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工作。
    曲探宙
  • 中国科学家的极地梦
    连接成网的极地科学考察站,将让中国科学家的极地梦飞得更高、更远!(责任编辑 /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
    丁明虎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在山东东营召开
    本次会议不仅使各位委员对专业科考知识、规范开展科考活动、提升科考摄影技能、树立科学保护观念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就科学考察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交流。
  • 极地地区
    2004年,我国建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a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2.
    梁军节
  • 50年,青藏科考再出发!
    同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计划》,拉开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序幕。
    吴飞翔 苏涛
  • 更好地认识、保护并利用极地
    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成,揭开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新篇章,为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
  •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出坞
    这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总投资约8亿元,建造内容包括船舶系统、载人深潜水面支持系统和综合科考作业系统。该船续航力15000海里、载员80人。
  • 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
    我国符合第一个条件,但是没有进行过有组织、大规模的科考活动,想要加入并展开对北极的研究工作,组织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势在必行。
  • “雪龙2”号开启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总长约122 m,宽约22 m,设计排水量近1.4万t,续航力达到2万 n mile。(航 辑)
  • 巅峰科考
    此次科考将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并完成珠峰峰顶海拔8848.86米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
  • 从极地档案看中国极地考察的历史与发展
    随后我国相继建立了泰山站,购置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以及自主建造了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至此我国已形成海-陆-空立体科学考察体系。
    王心怡
  • 极地科考 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我国第二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
    秋慈
  • “科学”号十年科考在深海
    上一代科考船基础设施落后,条件非常艰苦,科学考察常常需要在海上连续工作几十天甚至上百天不能回到陆地,由于没有充足的淡水供应,为了保证饮用水安全,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常常出海后就不能洗澡;出海后远离陆地,没有手机信号
    王凡
  • 你不知道的南极科考
    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低至-50℃,同时它也是科学考察的宝地,目前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科学家怎么去南极?去了住哪里?在南极干什么?
  • 珠峰科考
    此次“巅峰使命”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并完成珠峰峰顶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
    敖银雪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