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通与开拓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等宏观历史理论和经济决定理论、阶级阶层理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等中观史学理论,另一方面借鉴兰克、斯宾格勒、汤因比、布洛克、费弗尔、布罗代尔、勒高夫和勒韦尔等学者的史学理论的合理因素
    贺鹏丽
  •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当代解读
    [8] 何东亚,张雯琪.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当代解读与运用[J].学习论坛,2018(4):74-79.
    王艺霖 于立泉 吉俐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8]参考文献:[1]何东亚,张雯琪.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当代解读与运用[J].学习论坛,2018,(04):74-79.
    齐昕
  • 学人、学科与时代
    即使一些概念是很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如阶级、阶层的概念,但也无法原封不动地用西方学者研究特定时期之西方社会而得出的阶级、阶层理论,哪怕是马克思的理论,来直接套用到中国社会之上。
    王小章
  •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方略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阶级阶层理论等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提供坚实的解释框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是否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大学生深刻剖析各种社会新热点
    赵联
  • 谈谈我的社会语言学治学之路
    当然国外的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不断变化,总是花样翻新,并非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有价值,社会语言学也如此,如国外的阶级、阶层理论,有的对我们就不适用。
    陈章太
  • 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研究
    网络左翼的三重面向基于个案观察和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j].社会,2018(3):203-239.[17]贾立政,陈璐颖.民粹主义的本质和新特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3):88-94.[18]孙应帅.马克思恩格斯阶级阶层理论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新变化
    李昂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社会阶层:研究议题、脉络与进路
    从学理上看,这一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对传统阶级阶层理论框架的超越,即承认该群体是社会结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新的社会地位特征和相对独立利益的群体,同时,这一概念的发展更是摒弃了既有阶级理论中依据生产资料占有而形成的对立概念
    杨城晨 吴依萍 张海东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