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把保险当副业?”纠结的半年里,她不但没怎么谈客户,还一直在找退路,一年下来,做保险的收入还不到10万元。可经历数次面试后,她终于意识到,“传统职场没有我理想的工作,只能靠我自己创造。”
认清现实的祁一鸣开始发力,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查资料,把复杂的保险知识充分内化,形成自己的逻辑和方法论,再将抽象的保险理论图表化。2周后,祁一鸣打磨出了一套深入浅出的视频连载课。
当时,很多人给她泼冷水:“身边都是求着你买保险的人,谁会花钱听保险课?”但她相信这套课程的价值。课程最早以188元的价格登陆网易平台,1个月后摘得“网易金云奖·最佳人气讲师”称号。2个月后,母婴平台“年糕妈妈”看到祁一鸣的潜力,便邀请她为其定制一套课程。课程上线后,爆卖5 000余套。
靠这门精心打磨的课程,祁一鸣放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借互联网积累了第一批客户。第2年,她的收入突破百万元,是之前在互联网行业的3倍。更重要的是,她用这个过程将自己的目标、优势、不足带入保险中验证,在知行合一中完成自我身份确认。
今天的祁一鸣,已经连续3年达成COT,同时还组建了“R&F”经纪人团队,现已发展到100多位成员。“R”即Rich,意为富足,“F”即Free,代表自由。这是团队最朴实的希望:有不局限于格子间的肉身自由,有底气拒绝不喜欢的事的财务自由,更有追求精神成长的心灵自由。
祁一鸣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即便不用身边的资源、没有销售经验,只要能将自己的专长与事业相结合,一样能做好保险经纪人。
在祁一鸣的示范下,同样在腾讯任产品经理的张雨涵,也被带入保险经纪行业,成为“R&F”的联合创始人。
张雨涵转型的她源于28岁那年的迷惘。
当时,张雨涵原来的项目面临多次调整,项目组和负责人被换了几轮,项目方向3个月一变。项目组成员人人自危,都在相互争抢眼前利益,做事的人越来越少。
这种局面持续了近半年,张雨涵开始反思,“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这就像温水煮青蛙,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她心里清楚,现在的薪酬和生活水平,随时可能降下来。
张雨涵是个有危机意识的人,遇事喜欢多想一步。有一天在她下班的路上,这位压力重重的职场人,突然想到自己并没有保障,一直在“裸奔”。她马上找前同事祁一鸣配置了保险。
出于好奇,张雨涵还跟祁一鸣去听过明亚的培训课。她发现,明亚不太像卖保险的公司,这群经纪人也不像卖保险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擅长且舒适的方式,充当专业的家庭风险顾问。
在张雨涵看来,这份用专业说话,提供靠谱服务的工作,不仅价值感强,还蕴藏着很大的机会。于是,她从大厂裸辞,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
转型的第1个月,是她最焦虑,也最充实的1个月。她每天都要自我追问:学了多少专业知识?什么时候可以靠保险养活自己?
那时,她每天5点钟起床听课,入行第一个月,就超前完成了前3个月的所有课程培训,还在业余时间考了RFP(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证书。此外,张雨涵采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将学过的内容充分理解,并通过公众号等平台持续输出。
她明白,内向的她很难像传统意义的销售一样,主动约别人吃饭、逛街聊天,再抓住一切机会强推保险产品。她“剑走偏锋”,用网络科普的方式,获得了她的第一批客户,他们95%以上都是陌生客户。
产品经理工作培养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让她能“穿过”网线,精确捕捉这些没见过面的客户的需求。而张雨涵展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也获得了客户的充分信任。就这样,0资源、不擅社交的她,连续3年达成COT,做到了“Rich和Free”。
保险经纪人事业,是她们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人生不只是线性单向度地前行,而是不断重塑自己的过程。必要时,给自己一个新支点,增加一个新杠杆,撬动自己的能力边界,就能在突破职业瓶颈的同时,练就快速转身的本领,获得应对不确定的底气。人生,将以不同的姿态展开。
精进,能力“IPO”
在成为明亚保险经纪人之前,周旭在百度基础架构部(原系统部)担任了7年项目经理,负责百度服务器产品的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质量管理和数据平台搭建。这期间,有数家大厂抛来橄榄枝,甚至开出涨薪60%的条件,她都不为所动。直到遇到明亚,她才义无反顾地走出曾工作7年的地方,从一个管理供应商资源的“超级甲方”变成一名代表客户利益的保险经纪人。
其实,她想去干保险的念头在心里酝酿了3年。这3年中,出于对百度的认可与忠诚,她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和百度奉行的企業文化“简单可依赖”一样,周旭豪爽又细心,在职场是个专业、靠谱、能解决问题的角色。合作链条上的伙伴,都很愿意和她合作,只要看到项目牵头人是周旭,就会把资源倾斜过来,配合她一起把项目落地。
靠着这份独当一面的能力,周旭在百度大部分时间的绩效考核都名列前茅,她也拿到了丰厚的年终奖金和可观的股权激励。这和她的专注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2014年,百度一批X86服务器常出现散热不畅、故障率升高问题。这批服务器采购自某国际巨头,是百度的战略级供应商。故障出现后,这家供应商数名外国专家造访百度,以咄咄逼人的态势,要求进入百度数据中心调查,以证明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
这起风波,事关一家企业的尊严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