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不作眩说”和“因瘀致眩”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 眩晕的病机是本虚标实,风(火)、痰、瘀、虚为其致病因素。古人“诸风掉眩”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眩晕最常使用药物的归经为肝经,临床也多从肝风论治眩晕,但五脏六腑皆可致眩,非独肝也。本研究从“三无不作眩说”和“因瘀致眩”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中医药治疗眩晕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眩晕;后循环缺血;三无不作眩说;因瘀致眩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13.035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是由于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循环供应的脑组织缺血,从而影响大脑神经功能,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可伴随恶心、呕吐、复视、视野缺陷、步态不稳,甚至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1]。(剩余7568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