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的光:裂缝处的诗意栖居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初读《诗酒趁年华·苏轼传》时,我正深陷学业挫折的阴霾中。书页间那个因乌台诗案在监狱放声大哭的苏轼与沮丧地坐在书桌前的我形成了奇妙的重叠。陈舞雩笔下的苏轼不再是教科书中扁平的文豪形象,而是会在乌台诗案的囚室里颤抖、在黄州暴雨中踉跄行走的普通人。正是这种真实,让我产生了穿越千年的共鸣。

书中对黄州岁月的刻画,颠覆了我对苏轼“乐观”性格的笼统认知。(剩余792字)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