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未成年人交付家庭财物行为的定性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必然是间接正犯的“利用工具”,要根据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综合判断未成年人陷入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的性质,进而准确实现罪名定性。通过捏造用款意图、虚构借用财物进行抵押和可赎回返还的事实、虚构工作收入等骗取未成年人信任,使其基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并将收到的财物变卖挥霍的,依法构成诈骗罪。(剩余4064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