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偷感”亦可爱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偷感”这个标签迎合了某些尴尬、微妙的心理状态,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统统被塞到这个新颖的词语里。

要缓释“偷感”带来的不适,应该先厘清你为什么“偷”,是跟风式的自嘲调侃,是主动选择“闷声干大事”,是担心被过度关注,还是自卑怯懦?

去“偷感”需要一点底气

我先讲个自己的故事。

大学第一堂英文课,老师进教室发了一份演说稿,随机抽人上台演讲。(剩余1568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