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09 道班西老滑坡稳定性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关键词:老滑坡稳定性;地质调查;力学原位测试;数值模拟
20世纪初中期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大型滑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断加大[1]。随着山区工程建设数量和范围的增加,早期形成的老滑坡复活现象越来越多。辛鹏等分析了簸箕山滑带微观特征及结构变化滑坡运动学[2];李春阳等以黄河深切区巨型军功老滑坡为对象[3],通过极限位移法和改进重标极差分析进行了滑坡预警研究;刘广煜等以2000年西藏易贡滑坡为例系统研究了滑坡体“高位崩塌区崩解启动-老滑坡体复活-碎屑流高速流动-堰塞体形成”全过程[4];宋琨等以三峡库区秭归县谭家湾大型深层老滑坡为例,分析了老滑坡复活变形特征和发展过程[5];缪海波等从库岸滑动期内残余强度剪切速率效应、间歇期内峰值抗剪强度的恢复特征及间歇期过渡到滑动期的孔隙水压力触发过程出发[6],建立了描述库岸深层老滑坡间歇性复活动力学方程;孙立娟等采用传感元件、数码摄像及数字图像处理等测试手段获取滑带土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坡面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及后缘面演化特征[7];李松林等以典型老滑坡为例,分析了不同形成模式及滑面形态[8],提出三峡库区老滑坡的4类滑面形态;张泽林等从第四系地貌学与工程地质学相结合角度开展了阶地演化对滑坡控制效应的研究[9];龙建辉等以朱家店煤矿滑坡为例[10],对滑坡在井洞修筑、坡体堆载前后及坡脚开挖不同应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穆文平等对滑坡堆积物关键层与泥岩堆积物空间位置组合关系及对老滑坡体底滑面形态和黄土状土顶部淤泥稳定性进行了分析[11];武雄等采用现场调查、裂隙统计及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12],研究了巴东县黄土坡滑坡边界和深度;李松林等据不同影响因子将干流库岸进行分段研究[13],统计了滑坡影响因子分布特征;肖诗荣等对凉水井滑坡两个地质模型进行对比[14],并对滑坡影响因素及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许强等综合运用多手段对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运动过程和成因机制进行研究[15];刘天翔等以西南山区某高速公路隧道正交穿越厚度超过60 m的老滑坡为背景[16],对这类隧道–滑坡体系相互作用引发的工程病害机制进行分析。(剩余35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