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一黍间见万年生存智慧

——读《中国食物:粮食史话》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200 至300 克谷物, 但“ 谷物是什么?”“粮食和谷物有什么关系?”“谷物和主食又有什么关系?”等疑问仍普遍存在,这提示着在饮食文化快速变迁的当下,基础粮食概念的内涵需要结合现代营养学视角进行多维解读。

中华民族自古秉持“五谷为养”的饮食传统,然而随着近三四十年物质丰裕,精米白面逐渐成为餐桌主角,许多曾十分重要的谷物却隐匿于历史长河——“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其中的“黍”是什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又是什么?“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这“ 黄粱”究竟是什么美味的粮食?

史军所著《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以朝代更迭为脉络,生动梳理了黍、粟、稻、麦等粮食作物在中华文明中演进的千年历程。(剩余2668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