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异”到俚曲

——浅析蒲松龄文化视角的下移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出身于日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和商人家庭的蒲松龄,身上寄托着家族几代人考取功名的愿望。然而,当他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的名次后,他的科举之路就此止步。但蒲松龄渴望得到认可的名士心态并未因此而削弱,反而更加激发他倾注一生心血来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在年过花甲后,创作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叙事形式—聊斋俚曲,这是根据当地的方言和俚语填词创作而成的长篇戏曲作品。(剩余3852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