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视域下多模态符际翻译

——以《本草中国》部分语料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医方药是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医方药外译,译入语能否体现中医语言特色和医理是成功翻译的关键。以往研究者总是依据具体文本类型、语境、受众等归纳出若干种翻译策略。例如崔昶旭等通过比较四种影响力较大的中药术语标准,探讨了中药学和方剂学核心术语和部件术语英译标准,提出了如直译法、意译法等与其他学科同名术语有区别的翻译方法,崔昶旭认为是否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术语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李恩耀等人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关键在于重构中医话语,因为用西医的话语体系来翻译中医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世界对中医理念和内在逻辑的认识;李涛安等人基于《江西中药资源》的翻译实践,提出该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应该遵守“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在句式、地点、中医术语和药性术语等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做到统一;蒋继彪认为在进行语言层面的翻译时,侧重采用“以目的语为取向”的策略;在进行文化层面的翻译时,侧重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实现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医药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剩余6829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