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一是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1935.3克样品,首次证实月背采样区分别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动时间跨度广泛,整体上比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样揭示的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更老;二是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数据,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三是科学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显示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四是月背发现新型岩石,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这为研究类地天体撞击效应提供了绝佳样本。(剩余2214字)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