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也很美

——于润洋《悲情肖邦》给出的美哭并及由此而流不尽的美泪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年7月17日,是恩师于润洋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再过两个多月,先生离世也已经七年。特别的日子,特别的思念。在此,谨以先生有关肖邦研究作一点粗浅读解,作为一份新的作业,以求教先生在天之灵。

一、感性经验(美学)原证与音乐史(史学)

考证以及音乐学分析(科学)实证——

于润洋肖邦研究的理念与程序

2008年8月7日晚上,我在收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2008年6月第1版)的第2天,即在上海通过E-mail向远在北京的先生请教两个问题:

1.您在书里选择这些作品带有悲情的依据,是史料提供,还是一般学界共识,或者是您本人通过感性的认定?

2.除您书中提到的所有作品之外,肖邦其他作品是否还带有悲情?

2008年8月8日上午,先生即通过E-mail给我回信,就我提出的问题与其他相关问题赐教如下:

关于书中肖邦作品的选择问题,有些作品一些肖邦学家们与我有近似的看法,但也不尽相同,角度不甚一样,当然也有很相反的看法。(剩余7527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