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梦:找到自己要书写的汉语
每位写作者都会在某些特定阶段,思考或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何写作?与许多问题一样,无论如何触及,都将挂一漏万。这个问题的答案总在变化,就像我们每个人对文学的定义。
我和三峡库区其他孩子命运类同,降生于上世纪90年代,见过蓄水前的古典三峡。幼年当过留守儿童,经历过没电的黑暗时光,多次随父母坐船漂泊江上……
我曾被奶奶锁在灶房,在暗中倾听屋后风吹树动;曾独自走过密林中无数小径,累了就直接躺在路边休息,醒来常常已是夕阳西下;曾在炸山开路时毫不知情,只呆呆仰看漫天大小石头如炮弹飞过头顶;曾和爷爷奶奶前去摇摇欲坠的云阳老城,寻找我那精神分裂而后永远失踪的二爸;亦曾在湖北某座即将淹没的小镇,白天下河浮澡,半夜却遭遇洪水,与爸爸妈妈一起搬运锅碗瓢盆……
这些幼年经验,伴随处处可闻的神鬼灵巫叙述、江河无法预料的性情、三峡氤氲难辨的云雨,一起给我这样“托孤于天地”的孩子,下了一个天然“变化”的诗学定义。(剩余162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