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青年的躺平与挣扎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当下语境中,“躺平”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一类青年在现实的旋涡面前不参与、不挣扎,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这种姿态,一定程度上来自青年对自己在当前世界中所处位置的认识—一在当代社会这个快速运转的机器之中,他们似乎只是可有可无的螺丝钉,这种对自身“多余感”的体验,最终转化为有意识的退场。事实上,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便已展露出这种对“多余”的困惑,作为那个时代的“多余人”,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的忧郁与迟疑,是否会在今日的青年心中引发共鸣?倘若我们能够跨越两个世纪与他对话,又能否从中获得某种关于行动的启示?

一、现象观察

材料1

“躺平”并非简单的放弃,而是一种复杂的生存策略。(剩余3647字)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