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区重污染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收稿日期:2023-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5063);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KHK2005)。

作者简介:宋昊冬(1987—),男,江苏淮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

摘 要: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淮安地区2019年1月12—15日期间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地面均压场控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地面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且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大气污染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均较差,有利于细颗粒物PM2.5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模式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有比较好的模拟效果,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模拟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63和0.74以上,并且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此次重污染天气由本地累积和外来输送共同引起,江苏省内污染源排放的贡献率为47%,其中淮安占比为17%。(剩余3756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