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作品生成与形象塑造

——读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通过玛格丽特·米德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人成长过程中的可塑性,即通过不同文化氛围的引导,使人按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长。本文借此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加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在传统文化语境下,塑造出的不同的作者及其作品。

关键词: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 人格塑造

玛格丽特·米德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对非洲三个相对封闭、与现代人类社会习俗迥异的部落进行了田野调查:阿拉佩什人认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具有温良、敏感、易与人合作这些与生俱来的品性,他们是比大多数原始初民更驯顺、更被动、更能助人为乐、更忽视艺术创造和技术性职业的人;蒙杜古马人同样对男人和女人一视同仁,他们的理想人格是凶横、勇猛刚强和争强好胜的,并鼓励人们热衷于炫耀行为与钩心斗角,蒙杜古马的传统要求不论男女,都应该骄傲自大、举止粗鲁、喜欢暴力,他们根本不容阿拉佩什人那种温柔的特质;德昌布利人像现代社会一样,男女具有不同的性别气质,但恰恰相反,在德昌布利社会中真正有地位的是女人,她们结成一个牢固的群体,群体团结,丝毫不受个人情绪影响,愉快、和睦、鲁莽、粗俗的玩笑与话语是她们生活的特征,而男人则很少有责任心,并且多愁善感,易于依赖他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的争吵、误解、发誓、抵赖。(剩余5962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