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视域下爱玛之死的必然性探究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其最具世界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女主角爱玛因负债与对爱情绝望而选择以服毒结束生命,但这两重诱因只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外在原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爱玛镜像自我的构建、投射与幻灭过程,指出爱玛之死是她将镜像误认为真实自我的必然结局。爱玛苦寻的镜中的“自我”实则是虚无的“他者”,而“他者”作为现实无法获得、实现不了的幻象,主体对此的执着只能以死亡收场。(剩余5627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