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性” 关注与“人文性” 延续

——电影《陌上伊人》与莎剧《李尔王》的对话建构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既可运用于具体的文学叙事分析,又涵盖了庞杂深邃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领域,“对话理论”强调了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中创作者对“他性”的关注。由乔瑟琳·摩豪斯执导的1997年版电影《陌上伊人》以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为故事原型,将人物和场景重置于后现代美国,与原剧展开多重跨时空对话,呈现了巴赫金强调的“他性”关注,延续了莎剧的“人文性”光辉,完成了一场经典文学文本和当代光影艺术的对话建构。(剩余6842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