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何处去?
—— 70年兴衰、现实与想象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两年来,“供销社回归”被炒得热火朝天,无论是流量平台上的热搜榜,还是资本市场上的概念股,无不在狂掀波澜。
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9%。2022年,全系统仅农产品销售额即实现2.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2%。
“供销社”这三个字,对于50、60、70后来说,是“回忆杀”,对80、90后特别是00后来说,本就是“一脸懵”,以至于热潮之下,坊间充斥着各种疑虑——“供销社,几个意思?”“供销社不是没了吗”“‘供销社又回来了’,这是要干啥?”
写/在/前/面
蓝色的木门,门楣中间有一颗红星,左边写着“发展经济”,右边写着“保障供给”;三尺柜台上,摆满了旧时的烟酒百货、布匹衣物、家用电器;在“买啥都用票”的展览墙上,展出了始于1953年、止于1993年票证时代的各省粮票、日用工业品票……
这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上的供销社历史文化展览馆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剩余7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