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和“避雷”的边界在哪里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种草帖’,我想去这家餐厅吃饭。”

“但我在网上看到一篇‘避雷帖’,瞬间就祛魅了,不打算前往了。”

两句话,简单直观地反映了在互联网时代,“种草帖”与“避雷帖”逐渐成为消费者作出消费决策的参考。然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表达方式,却暗藏法律风险:虚假“种草”可能涉嫌欺诈,情绪化“避雷”或侵犯名誉权。(剩余4538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