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表征·主体趋向·接受美学:21世纪中国电影评论的三种范式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在20世纪的数轮思想解放与理论革新趋势后,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已经在实践中充分与中国现实相融合,成为学术研究中流行的理念;也有的作为前沿思潮引入的西方理论被高度符号化和口号化,却没有被完全理解和消化。[1]21世纪,人们得以在新起点上重新审视中国知识界对各种批评的运用。在各种新电影、新理论与新文化的夹击与争论中,基于对各种理论主张的了解,以及这些理论与中国语境的结合,中国电影批评与表征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剩余6467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