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如何助印尼摆脱农业“内卷化”?


打开文本图片集

如今,“内卷”一词经网络流传,已成为不少人形容当下社会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代名词。然而“内卷”,更准确来说“内卷化”一词并非这几年的“原创”,其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又在两位人类学家的使用下得以流传应用。而其中一位人类学家便是在印尼爪哇岛研究水稻农业时,提出“农业内卷化”概念的克利福德·格尔茨。

那么,格尔茨为何认为爪哇岛的水稻农业是一种内卷?为摆脱“农业内卷”的标签,近年来印尼做了哪些努力?中国摆脱农业内卷的路径又是否有值得印尼借鉴的地方呢?

印尼农业内卷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60年代,格尔茨在印尼研究爪哇岛的水稻农业时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许多世纪以来,爪哇岛水稻耕作产生了更多的社会复杂性,例如在土地使用、租佃关系、劳动力安排等方面的复杂化,而不是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剩余2234字)

网站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PDF下载),如需保存文章,可以选择【打印】保存。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