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忠义”内涵的维度与变化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收稿日期:2022-09-27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D16CLS03)。

作者简介:熊燕军(1978-),男,湖北鄂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①关于“忠义”内涵的研究,学界成果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孟祥才、王瑞起:《“忠”的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载《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魏良弢:《忠节的历史考察:先秦时期》《忠节的历史考察:秦汉至五代时期》,载《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995年第2期;宁可、蒋福亚:《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联经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程毅中:《〈忠义传〉与〈水浒传〉》,载《文史知识》2003年第10期;秦翠红:《中国古代“忠义”内涵及其演变探析》,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5期;等。(剩余13833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