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科幻”世界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我国不少航天科技的命名都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这些科技事物的名字,听上去就让人觉得非常“合适”。因为这些符号背后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世界和宇宙瑰丽而浪漫的想象。

“天问”来自屈原的作品《天问》。在这部作品中,屈原就像坐着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遨游一般,对于鸿蒙浩瀚的宇宙发出了一连串“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传说天有九层,是谁设计规划的呢?“惟兹何功,孰初作之?”九重天这么大的工程,又是谁最初实施建造的呢?“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平面的九天,到底有多大,到达了哪里,连接着哪里呢?再有,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什么样子的?人们最初是怎么识别天上混沌的天象的?不动的恒星天体,系它们的绳子在哪里?它们的光芒又传到哪里?支撑天的八个柱子在哪里?为何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地交会的地方在哪里?日月如何运行,众星如何陈列?一天时间太阳能走多远?通过屈原的问题描述可以看出,这座九重天宫是有天门的,二十八星之一的宿角宿有两颗星,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所以这两颗星被看作是天门。(剩余1265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