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外贸企业“假自营、真代理”,是否构成犯罪?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全球化贸易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实际经营过程中,“假自营、真代理”作为一项明令禁止的违规行为时常发生。该模式不仅触及了出口退税的合规底线,还容易引发骗税的刑事风险。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司法解读,探讨这一模式背后的法律逻辑,从中分析涉案外贸企业如何积极争取最优结果。

案例:利用“假自营、真代理”模式骗税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刑事一审判决书显示,被告人甲某是A公司的负责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与外贸企业B公司建立了“假自营、真代理”的出口合作关系。(剩余3013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