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异质”与“同质”

——论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悼挽诗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新诗和旧体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其用来悼念亡故亲友的悼挽诗,这些诗歌虽然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很小,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多元的艺术价值却是郭沫若同时期其它诗歌所难以比拟的。郭沫若的悼挽诗是其抗战时期的诗歌中写得较为出色的一类,它将时代所赋予的思想性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较为圆融地融合在了一起,既能于幽微的日常生活中开出震颤着时代脉搏的死亡之花,又能在激情张扬的战斗天地中发现普通人的生死悲欢,在辩证的矛盾与流动的张力中生成了一种复杂、异质的诗歌品格。(剩余10475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