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非场所”:从海德格尔的“显隐之思”到塔拉斯蒂的“存在之符”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作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类型, 大地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持续 拓展。其特殊的“场所”特征对传统艺术符号 观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并“暗示出全球美学 (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1]。 针对这一特征,大地艺术的理论先行者罗伯 特 ·史密森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提出“场所 / 非场所”(dialectic of site/nonsite)这对辩证概 念,为大地艺术的符号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理论 资源。(剩余5348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