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后人类时代

——赛博格的美学理论与发展形势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当代艺术对赛博格(Cyborg)的理论研究 起步较晚,其诞生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对于赛 博格的隐喻和形象多聚焦于影视节目或科幻文 学的讨论,赛博格理念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受 到当代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当下社会科学和生 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艺术家对于身体 经验、身份认同与人机道德等可以揭示人类、 社会与科学的关系的重新考量,将赛博格理论 可视化呈现能直观地体现对未来的先驱性探索 和对现状的反思,这使得多元化的赛博格艺术 作品的价值和发展形态有必要被仔细探讨—— 围绕技术与身体的赛博格概念的出现对艺术和 社会又意味着什么?

“赛博格” 一词源于控制论与有机体 (Cybernetic and organism) 的词根合成缩写, 是克莱因斯和克莱恩在 1960 年 9 月的《航空 学》(Astronautics )杂志中首次提出的科幻文 学的技术构想,指的是融合了生物元素和机器 的自主运行的实体。(剩余3504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