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危机VS 能源革命
    然而,此次能源危机暴露出新旧能源在替代过程中难以实现无缝对接。为了缓解危机,一些欧洲国家重启了燃煤发电厂。面对全球能源格局调整下的能源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编者手记
  • 新能源企业亟需高质量投资运营发展新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负荷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新能源项目发展规划,在资源丰富但负荷较低的地区,优先发展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在资源相对匮乏但负荷需求较高的地区,探索分布式新能源项目满足当地用电需求
    曾鸣 张硕 庞麓鸣
  • 上海:“龙头”如何引领低碳转型
    位于上海东南部的临港是全国最大、最先进、成套最全的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基地。2018年以来,上汽新能源、博郡新能源、美国特斯拉等汽车企业纷纷入驻这里。
    蒲昳林 陈昊南
  • 发展安全长时储能,夯实能源转型绿色基石
    赵天寿:在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攀升的今天,兼具安全性、灵活性和长寿命的长时储能技术,有望成为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支撑。
    王伟
  • 西葡大停电对能源电力保供的借鉴和启示
    要加大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甚至超前规划和投资建设,保证电网基础设施及时跟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电网管理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智能的电网系统和更完善的能源管理技术。
    刘满平
  • 推进节能和零碳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未来,我们需要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措施,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应该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吴吟
  • 服务特定电源,抽水蓄能释放新效能
    总体来看,通过差异化的区域适配策略,能够实现抽水蓄能与各类新能源基地的精准匹配,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
    陈雳 赵洵
  • “风光宝库”酒泉 :驶入绿色快车道
    全市能耗总量、强度上升,新能源电力富集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借助零碳园区建设,有效整合资源能源,并通过能源系统优化、循环化改造等方式,助力新能源装备产业深度脱碳。
    王震 杜小飞 苏芮
  • 图片
    1/ 2月26日,江苏南通,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装船“志高号”与“志远号”竣工。两船可在离岸100公里海域作业,被称为我国海洋工程安装的“最佳组合”,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安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 2月26日,宁夏银川,工人正在位于西夏区的吉洋绿储2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加紧施工。该项目将建设铅碳电池储能电站、220千伏变电站及外送输电线路等,并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网侧铅碳储能电站,有效
  • 新能源入市:顶层机制创新与底层技术突破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必将引发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重大变革。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入市后,各类资源的价值需要差异化度量,通过多元化的价格信号激励海量可调节资源与新能源协同互动。
    杨迎 钟海旺
  • 榆树与榆钱
    榆钱也叫榆荚,是春天的景致。古代诗人写春天时,常提到它。白居易在《春风》中就写道:“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春近四绝句》中也有“柳条榆荚弄颜色,便恐入帘双燕来”的佳句。树上柳条榆荚隐隐透出的绿意,便是春色。榆荚和榆钱虽然是一样东西,但诗人们更爱榆钱这个名字,因为榆钱好做文章。诗人终究是诗人,用“榆钱”买的东西也不同流俗——“弄风柳絮疑成雪,满地榆钱买得春”(宋·释正觉《雨
    马俊江
  •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用”
    国家电网公司最新研发的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保障了高比例新能源“并得上”,解决了超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大电网安全经济低碳运行这一世界级难题。
    郝怡柯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
    标题
  • 升级基础设施,澎湃绿色发展新动能
    全国两会期间,能源行业的代表委员也在围绕储能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积极建言献策。
    王伟
  • 助力绿色建筑发展,光伏行业大有可为
    《能源评论》:对于光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您有哪些建议?
    张越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标题
  • 浙江:乘“数”直上,向“新”而行
    “及时掌握企业能耗情况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向能源管理要效益。”旭升集团能源部经理王哲峰介绍。
    张正华
  • 把握新机遇,参与全球能源基建正当时
    既要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又要保障能源系统的整体安全和韧性,就得不断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万军
  • 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全球占比超六成
    报告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3.74亿千瓦,同比增长22.0%,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86.3%,在全球占比约63%。
  • 全国碳市场面临重大机遇
    《能源评论》:未来,中国如何在国际自愿碳市场建设中发挥作用?
    王伟 郝怡柯
加载中...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