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小说鉴赏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2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长江小说鉴赏》(原《新纪实》)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正规期刊,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单位...     展开

类型

旬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0.00 ¥12.00
目录

经典新读

《镜花缘》:游虚幻国度,讽现实人生
[摘 要] 李汝珍的《镜花缘》以漫画式的写意、颠倒错位的技巧、诙谐戏谑的方式,以及正面赞美的口吻,讲述一次海外游历,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跌宕起伏、千奇百怪的奇异图景,看起来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作者以小说的形式揭露和批判现实人生,针对社会问题发表...

作品赏析

由《花凋》透视张爱玲小说的反讽艺术
[摘 要]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其小说审美情致的一方面。张爱玲在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刻画方面娴熟运用反讽叙事,反讽以言在此而意在彼、对立悖逆的特性,产生一种含蓄的艺术张力,拓展文本的意义空间。张爱玲扎根于现实生活,用大量...
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 □
[摘 要] 《生死疲劳》中展现的“物”“我”合一的视角叠加,超越了《变形记》中简单的动物视角,不同叙事者的多重交流和对话,也不同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叙事效果。多种叙事技巧的创新使用,使其获得了极大的叙事自由,由此体现的对叙事技巧的探索创新以...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自然情怀的艺术表达
[摘 要]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近百年来鄂温克民族的繁衍生息,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结合,成就了一部民族史诗。本文从现实时空和追忆时空并存的叙事策略、陌生化语言表达营造诗意的生存环境、多样化修辞亲近原初自然世界等三...
探析张翎小说《如此曙蓝》的四重“召唤结构”
[摘 要] 《如此曙蓝》呈现出迥异于张翎以往的叙事风格,隐含着四重“召唤结构”:一是语言层面,常以人物的“微型对话”模式召唤读者填补人物的复杂心理;二是结构层面,断裂与交叉的多线叙述驱使读者自行拼接出隐形的故事图式;三是情节层面,突然逆转...
现代如何呈现?
[摘 要]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刘以鬯在小说《酒徒》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嗜酒如命的香港作家在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不断彷徨与挣扎,但最终仍被物欲横流的香港社会摧毁的悲剧故事,以此揭示20世纪香港知识分子在现代生活中经历的边缘困境与存...
浅谈吉本芭娜娜小说《你好下北泽》中的疗愈历程
[摘 要] 吉本芭娜娜是一位日本女性作家,其作品多讲述主人公在痛苦与挣扎中自我疗愈的故事,细腻的笔触深入描绘女性漂浮不定的灰色内心世界,展现她们由枯草零落到春意萌生的疗愈历程,建构出独属于吉本芭娜娜式疗伤主题。因其作品带给读者安宁和舒适的...
无法进入的“城堡”与无处安身的“天堂”
[摘 要]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卡夫卡无处安放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孤独感、异己感与漂泊感。在《城堡》中,卡夫卡重点凸显的是主人公K为寻求进入城堡而做出的伦理选择,以及承担不同选择导致的各种后果。K...
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视角的审美效果
[摘 要] 海明威非常注重叙事视角的运用,每个叙事视角的安排都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海明威运用非聚焦、内聚焦以及外聚焦三种聚焦方式,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非聚焦视角的运用揭示出麦康伯等人物之间...
《英国病人》的创伤解读
[摘 要]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之一。多主题元素写作是翁达杰小说的特色之一,《英国病人》也不例外。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安排,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作者刻画的人物往往复杂...
陌生化理论下《安德的游戏》中的战争描写
[摘 要] 《安德的游戏》是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尔森·斯科特·卡德的代表作,小说以人族与虫族之间的战争为背景,描述一个人类儿童成长为人类舰队总指挥官的全过程。作者以个人成长历程观照战争环境对人性的挤压与扭曲,描绘不同文明交...
回溯记忆与重构经验
[摘 要] 美国当代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的长篇小说《故事的终结》展示了一个女人对一段回忆的保存与改写,这段回忆是关于她逝去的恋情的。回忆本身就意味着重构。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暴露虚构等手法是这部小说叙事的独特之处,在客观上形成一...
《无声告白》中的人际创伤 □
[摘 要]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美国跨种族家庭的悲剧故事。小说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背负了沉重的创伤,女孩莉迪亚的死使这些创伤彻底暴露出来。莉迪亚的死亡虽然令人痛心,却促进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修复与...
从创伤角度解读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延宕
[摘 要] 《上海孤儿》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其中的案情也并非扑朔迷离,只要寻回关键的记忆,当年的真相就能水落石出,不过主人公班克斯总是延宕对父母失踪事件的回忆,让真相的揭示一再推迟。班克斯的延宕不仅表现在其回忆上,还表现在他麻木和...

女性主义专题

消亡与建构:《使女的故事》里主体的双重面向
[摘 要] 《使女的故事》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作者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深度阐释了基列社会中人的主体的消亡,并利用女性的无言话语和想象世界空间相对照,展现基列国对女性主体的压制,探讨内部运作和人的主体精神,指出女性主体的身...
女性觉醒与抗争: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中的女性身份认同
[摘 要] 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围绕二战后意大利那不勒斯这个小地方的两个女主人公莱农和莉拉长达五十多年的友谊展开叙述,以女性主义叙事风格展现了20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历史风貌。“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一部现实主义女性叙...
女性文学中非叙事性话语建构及启示
[摘 要] 韩国现象级女性主义作品《82年生的金智英》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却能够引发广大读者以及影视观众的共鸣,得益于其非叙事性话语的建构。作品将叙事学原理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非叙事性话语的内涵。“伪零聚焦”视角、隐蔽的女性评论...

名家研究

论巴金三四十年代日记体小说创作的变化
[摘 要] 巴金日记体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的重要代表。巴金的日记体小说创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时代变化和作家的创作历程,其创作呈现出多形式的特点,尤其从《新生》到《第四病室》,变化非常明显,对整个日记体小说的发...
金庸小说与文学革新
[摘 要] 优秀的通俗小说可以进入文学史与正统文艺相提并论,金庸武侠小说与文学革命的联系也并非不经之谈。金庸武侠小说体现的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与追求自由、启蒙、人文思想的新文学精神相通相连,这也是学界将金庸武侠小说推向经典化的重要依据所...

理论新见

论中日文学第一人称叙事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摘 要] 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成为主流的叙事视角,标志着中日作家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西方个人主义在中日本土文学中发出的回响。中日文学转型期大量涌现的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书信体小说和日记体小说,最能揭示中日文学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共生关系。书...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432.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长江小说鉴赏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长江小说鉴赏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