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小说鉴赏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6期) 电子版

类型:旬刊  类别:
《长江小说鉴赏》(原《新纪实》)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正规期刊,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单位...     展开
原价:¥20.00   促销价:¥12.00
  • 促销信息
  • 全年订阅更优惠!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目录
经典新读丨论《儒林外史》中的动物描写
[摘 要]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聚焦儒林士人群像,书写科举时代下的士人心态与社会矛盾。小说人物众多,与之伴随出现的动物在数量上亦相当可观。这些动物在小说中或塑造人物形象,或推动故事进展,或以荒谬姿态登场营造讽刺氛围,是小...
作品赏析丨在战时“边地”书写“民族”
[摘 要] 1942年,日本加紧对西南边地的侵略与攻占,滇西沦陷,直至1944年才得以收复。收复后,云南回族作家白平阶应《世界文艺季刊》主编李广田之邀写下中篇小说《古树繁花》,该小说以白平阶自身的家族历史和真切的战争体验作为蓝本,以史诗性...
作品赏析丨工业现代化视域下的工人主体意识
[摘 要] 《锦绣》是辽宁籍作家李铁于202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全景式地描绘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变迁史与中国当代工人的精神史。从这部作为工业化表征的文艺作品中,可以窥探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与工人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作品赏析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破损的戒指》的 人物形象建构分析
[摘 要] 《破损的戒指》是日本明治时期小说家清水紫琴于189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女主人公“我”在父权制重压下被迫进入婚姻,隐忍数年后在新兴女性思想的影响下离婚,并致力于为广大女性奋斗的故事。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剖析作...
作品赏析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最后的莫西干人》邦波的 身份杂糅研究
[摘 要]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体系,杂糅性以及多元性是其鲜明特征,重新解读殖民主义的历史对于打破殖民体系话语所建构的主观意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中男主人公邦波身份的杂糅性探究作者库柏的创作心理...
作品赏析丨大众欢笑与现代社会性组织的道德危机
[摘 要] 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长日将尽》讲述主人公于二战前后分别遭遇“滑稽”与“诙谐”两种笑的形式,一体两面地反映其工作体制对个体判断力和感知力的弱化,影射现代社会性组织基于社会距离所导致的道德问题。笑有益共情能力的培养,而“...
作品赏析丨从家庭系统理论视域研究《无声告白》中 莉迪亚的悲剧成因
[摘 要]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在美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亚裔和白人结合的跨种族婚姻中的家庭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悲剧。本文借助心理学领域的家庭系统理论,利用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情绪阻断等...
作品赏析丨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的《阳光下的人们》叙事时间研究
[摘 要] 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在《阳光下的人们》中真实地记录了巴勒斯坦难民在逃亡路上的艰难、痛楚和不归的命运,并用厚重的笔触真切地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文学一直以来就与时间密切关联,尤其20世纪以降,作家们...
作品赏析丨石黑一雄《远山淡影》中的创伤书写
[摘 要] 《远山淡影》是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出版于1982年的长篇小说,它以二战后的日裔移民妇女悦子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其个体的创伤记忆中透视时代动荡变换下女性、战争受害者、移民的集体心理创伤,既表现了个体生命在悲剧性处境下的生存状态...
作品赏析丨从《大街》看辛克莱·刘易斯的复调叙述艺术
[摘 要]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具有主体性、对位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这些特性使得复调小说能够展现出“多声部”的效果。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大街》在人物塑造、多角度情节叙事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都充分展示了复调的特性。这不仅彰显...
作品赏析丨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人物
[摘 要]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主要讲述了哈里和妻子海伦在非洲狩猎的故事。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别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三种原型出发,对...
作品赏析丨《午夜之子》中的身体书写成因与意图探析
[摘 要] 《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是萨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 1947—)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身体书写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在文本中鲁西迪对几乎所有人物都进行了详尽的刻画,生动地...
作品赏析丨景观社会理论视域下的《欧米伽点》
[摘 要] 在景观社会里,人们往往会沉溺于景观的虚构性中,而将社会本真和自己的具身感知抛之脑后。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欧米伽点》既有可视的客观景象,也有个人主观建构的景观,关注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和...
长江阅读丨纸 条
他和她牵手了,他们都很珍惜这份姻缘。 他们两人都年近不惑,属于离异再婚,尽管如此,他们婚后生活的甜蜜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他们曾经的初婚。他们都觉得老天眷顾,让他们拥有彼此。 他有一个八岁的男孩,她带一个七岁的女孩,他们都把对方的孩子视如己出...
名家研究丨论施蛰存城市书写的“流动性”
[摘 要] 施蛰存的小说既保持着向传统回望的姿态,又展現着城市独有的特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彼此缠绕,具有独特的美感。在其城市书写中,“流动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质,分别体现于时空变化,爱欲表达和感觉经验,以及虚实相生的笔法等三方面。...
名家研究丨沈从文小说的听觉叙事研究
[摘 要] 沈从文作为中国湘西凤凰镇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其将故乡湘西民俗文化中的巫术歌舞、民歌民谣、敲鼓吹笛,以及湘西自然风景中的鸟鸣水声、橹声犬吠、热风声、訇雷声等大量的声音资源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以傅修延...
名家研究丨夏目漱石小说《心》中人物的回避型性格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先生”为中心,从回避社交、回避亲密感、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三大层面探讨“先生”的性格。同时,对比《行人》中的哥哥与嫂子、《门》中的宗助夫妇等其他人物,“先生”可被视为夏目作品中回避型性格的典型代表...
名家研究丨冯沅君与凌叔华小说少女形象分析
[摘 要] 冯沅君和凌叔华的创作格外关注女性命运,人性与两性话题在她们笔下被阐述。冯沅君与凌叔华首次出版的小说集分别是《卷葹》和《花之寺》,本文旨在以这两部作品为例,选取其中年龄段相仿的两组人物群像——旧式闺秀大小姐与新式求学女学生,分析...
衍生传播丨古典小说影视化改编的文化价值视角分析
[摘 要] 小说和影视艺术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传播的两种重要形式,将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也是当下常见的创作方式。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根据古典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为观众呈现经典故事和人物形...
文体互鉴丨以昌耀为例评析现代诗人改写旧作现象
编者按:文体是文学创作的形式,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文体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从而丰富和拓展文学的表现力。本期刊登的《以昌耀为例评析现代诗人改写旧作现象》一文探讨诗歌的改写现象,对小说的旧作改写...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
长江小说鉴赏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432.00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长江小说鉴赏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长江小说鉴赏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